“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好技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2-02 11:24
“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好技术”

  老爷山脚下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符合种植高寒燕麦的环境气候条件,但当地农民缺乏种养植经验,导致产业化程度低、产量小,虽然地处旅游景区附近,当地却一直不能摆脱贫困现状。

  如何让一颗颗燕麦变身“网红”绿色有机食品,从而告别长期以来被用作牲口饲料的“命运”,是该县通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贵林的一块心病。

  科技特派员、大通县种子管理站农技人员杨海峰的到来,除了进行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之外,杨海峰还帮助合作社申报了燕麦种植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种植规模,吸纳了更多贫困户。 如今,通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四个贫困村多元化科学种植青饲草、燕麦、小麦、油菜、厥麻近2000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边30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累计带动贫困户74户。

  “送钱送物,不如送一门好技术。”正是以杨海峰为代表的众多科技特派员送“技”施策,高原青海科技支撑力度逐渐加强,掌握一技之长的农牧民逐渐摘掉贫困帽、致富奔小康。

  政策“献计” 顶层设计瞄准科技扶贫

  2017年以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科技信息支撑、科技人才支撑、产业技术支撑和科技扶贫示范四大行动,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基层及贫困地区聚集,全年选派“三区”人才825名深入全省42个贫困县,全年新认定10个科技示范基地,启动实施13个扶贫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20个贫困县。

  于发展底子薄、贫困程度深的青海高原而言,从政策“献计”到精准“问贫”,再到“送技”脱贫,高原青海逐渐摸索出一套以科技特派员辐射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青海模式”,为西部经济落后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供销合作社、技术推广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经单位同意后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到农牧区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供销合作社等加入团队或法人科技特派员队伍,带动农牧民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

  此外,《意见》还对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事业单位,对开展农牧区科技公益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工资福利、岗位、编制和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给予了一大波“暖政”。

  在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张超远看来,《意见》实施一年多以来,青海不断完善、大力提升和全面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牧区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牧民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农村牧区创新创业的深入发展。

  精准“问贫” 小平台发挥大能量

  “你看,科技特派员发来了测土配方如何施肥的短信,这平台真是宝,为我们农户提供了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还能了解政策和市场情况!”该省科技厅依托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青海大学新农村研究院签约专家,构建了“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户”三位一体的青海省农村信息化主动服务模式。

  几年间,青海省以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科技特派员将农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市场交易、气候预警、社会管理等信息精准推送至农牧民的手机上,开展产前农业技术指导、产中生产管理及产后交易等问题,还可以与农牧民及时交流。

  如今,服务覆盖全县6.8万户农户的54万亩耕地,信息化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政府农业生产提供了更科学、更精准的决策支撑。

  “我们建设了省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县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村镇信息服务站(点)3级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服务有对象、效果有反馈、资源有提升、行动有提示’的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表示。

  “送技”脱贫 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特派员只有带着项目,深入到基层生产一线,围绕基层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精准扶贫等,选准主抓产业,以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将科技、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抓产业、搞培训、解难题,才能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目标,青海省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工作,围绕高原特色十大农牧业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集成转化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2017年新认定10个科技示范基地,启动实施了13个扶贫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20个贫困县,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3560户。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农牧民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品种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经常出现一哄而上,最后又纷纷“下马”。在青海,科技特派员们从春耕夏种到秋收,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指导,及时、有效地将技术、操作规程传授给农民,使农牧民也成了“土专家”,跟着科技特派员一起发展生产,从而增强了增收致富的能力。

  如今,更多的农技人员沉到田间地头、帐篷草甸,从“农技人员”变身“企业主”和“带头人”,用科技的力量,为高原农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播撒出“金种子”,在高原的“科技春天”中,小小种子源源不断孕育出科技创新的扶贫大动能。

(责任编辑:王蔚)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