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实体杠杆率稳定在242% 国企民企杠杆分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1-27 17:46
二季度实体杠杆率稳定在242% 国企民企杠杆分化

二季度实体杠杆率稳定在242% 国企民企杠杆分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9月18日,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去杠杆进程二季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略有上升。

2018年二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上升0.6个百分点。相比以往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当前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基本稳定。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今年杠杆率会上升1-2个百分点。“杠杆率还会上升,但增长会放缓。”

杠杆不仅是总量问题,更是结构性问题。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在上升,不过增幅放缓,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都在下降。金融杠杆率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

“对来说,好的去杠杆不是简单温和通胀去杠杆,而是要解决背后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最终实现市场配置效率提升。”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

国企民企杠杆分化

企业杠杆率自2017年一季度达到160.9%的峰值后持续下降,今年二季度末为156.4%,较2017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上半年,国企和民企去杠杆出现分化是较为突出的现象。

从企业资产负债率来看,国企在去杠杆,而民企在加杠杆。张晓晶认为,这一轮的国有企业去杠杆与收入端或资产端的改善有较大关系;私营企业的加杠杆更多是在融资环境恶化和国有企业挤出效应共同作用下的被动加杠杆行为。

近两年在去产能和环保风暴的影响下,由强制限产引发的供给收缩使得上中游行业利润保持了可观的增速,并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增速的变化保持着较强的同步性。国有企业在上中游行业中的占比较高,相应带动了国有企业利润增速的明显改观。

“国企民企杠杆分化有两方面主要原因:利润挤压和融资歧视,这推动了一些民营企业逐步‘投靠’国企。” 任泽平总结称。

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称,由于企业提供就业、税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企业是去杠杠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在企业降杠杆的多种方式中,应该更倾向于增加资本,不过目前金融结构基本特征是:货币多、资本少,所以应该发展股权资本,创造更好的条件提升企业股权融资能力。

另外,居民杠杆率今年二季度为51.0%,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增速有所趋缓。张晓晶称,当前居民杠杆率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增速较快,随着住房贷款增速下滑,居民杠杆率的增速将有所下降。

政府杠杆率可适度提高

今年二季度末,政府总杠杆率为35.3%,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杠杆率为15.9%,下降0.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为19.9%,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随着下半年置换债收官以及专项债发行节奏的加快,地方政府杠杆率可能会出现小幅上升。

张晓晶称,政府部门应该加杠杆。必要性方面,结构性去杠杆有减有加,现在居民民杠杆率的攀升已经到了一个限度,“独木难支”,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杠杆。可能性方面,政府部门拥有大量资产,可以作为政府债务的抵押,适度提高政府杠杆率风险可控。操作性方面,第一政府可以加,目前政府杠杆率较低,第二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显性化。

今年二季度以来,叠加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杠杆一度引发市场紧张情绪。此背景下,政策出现一定微调。这又让部分人士开始猜测,政策是否出现了转向。

9月1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在“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上表示,货币政策要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有适当的反应,但也不能够过松,使得去杠杆半途而废。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当前去杠杆政策优化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避免回归旧有的保增长与加杠杆模式,二是以效率改进获得去杠杆的持久动力,三是稳增长需向促改革和防风险“妥协”。

报告称,近期政策调整对之前的一些严监管做了一些柔性化处理。但要注意,微观监管政策不同于宏观调控政策,不具有逆周期调节的功能,不应针对短期波动频繁调整,而是具有刚性和常态化特征,无论经济过热或偏冷,政策方向和力度均应保持相对一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